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梯田的水面上,一群身着校服的学生正弯腰插秧,汗水与泥土混合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。这不是普通的农田劳作,而是一场特殊的研学活动——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展的实地学习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选择将研学课堂搬到山水林田间,让学生在真实的农业环境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智慧。
农业文化遗产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活态的文化传承。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到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,从江苏兴化垛田到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,这些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,正成为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。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学习农耕技术,更通过亲身参与,理解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。
在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中,学生们跟着当地农民学习传统稻作技艺,从选种、育秧到收割、储藏,全程参与水稻的生长周期。一位带队老师表示:“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任何课本都更生动,孩子们在劳作中真正懂得了‘粒粒皆辛苦’的含义。”
研学活动的设计也日益多元化。除了传统的农事体验,还包括生态观察、民俗文化学习、传统美食制作等环节。在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,学生们白天学习梯田水利系统的智慧,晚上则围坐在火塘边,听当地老人讲述关于土地和丰收的故事。
这种回归自然的研学方式,不仅让学生们远离电子屏幕,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珍惜粮食、尊重自然的种子。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感慨:“以前总觉得农业离我们很遥远,现在才知道,每一粒米都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恩赐。”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,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研学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。教育专家认为,这种将课堂延伸至田野的方式,不仅传承了农业文化,更培养了青少年的劳动观念和生态意识,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当夕阳西下,学生们背着收获的农产品踏上归途,他们的行囊里不仅装着新鲜的果蔬,更满载着对土地的新认知和对传统的深深敬意。在这片孕育了数千年文明的山水林田间,研学活动正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kzgkj.com/product/561.html
更新时间:2025-10-17 12:56:50